藺草工藝的起源,大約在西元1727年,當時有兩位道卡斯族婦女發現大安溪下游的野生藺草,嘗試將其編織成草蓆,之後隨著時間的慢慢演進,婦女們編織出了更細緻的生活用品,也發現到了「藺草」具備良好的透氣性與吸濕效果,漢人們紛紛向婦女學習,並將這項技藝傳進了大甲街、苑裡庄等漢人居住的村落。
藺草俗稱「蓆草」,成熟後的高度約為120公分至180公分,一年可以採收三次,採收後需經歷收割、曝曬、剝不完全葉、析草、槌草、揉草、鋪草等工序後才可以開始進行編織。
在台灣苑裡人的記憶中,藺草如同野生水草般的印象,有著旺盛的生命力,其堅韌的本質也代表著傳統婦女們傳習藺編文化的精神。
注意!天然藺草編織所以每次的大小會稍有差異,圖案也會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