蒸籠,在台灣早期是家家必備的烹飪用具,傳統蒸籠多以竹子及木材為原料製作,從外框、內膽及底座組成,呈現圓形並可堆疊,製作蒸籠的第一步驟變事先將木材浸濕至可以塑型的程度,在使用機器將一片片木材彎曲成所需的弧度,在經過加工把一層一層的木材組合起來,才能完成一個外框;底座的工程是先在底層鋪上五條豎的粗木板,在架上緊密的橫條;蒸籠的蓋子會多以竹子製成,在編織兩層的竹面中間夾上防水的牛皮紙,防止蒸氣散出。
在生活習慣的改變下,製作蒸籠的這項工藝也逐漸落沒,但無可取代的是其在台灣人記憶中存在的身影及陪伴,也看見職人師傅們,堅持製作給顧客最合用商品的用心。